MENU

【初心·使命】学院篇•“不羞涩”的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五位一体”育新才(一)

【编者按】创建一流高水平体育大学奋斗中的首都体育学院

新时代、新征程、新奋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经历者、实践者、奋斗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古人因科技不发达,以脚底板丈量出的道理,虽朴素却隽永。这就是行走的力量,只有走起来,走着走着才会有感悟、能升华;只有走起来,走着走着才会发现目标不是出发前想的那样遥远。古人将行走,走出了思想,留给了我们。这是大地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脚踏实地的道理,是求真务实的道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参与者、推动者、建设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奔腾不息的河川也给古人带去了思想,同样留给了我们。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时间总是不够用,那就不要太多感叹,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们的学校在发生着变化。为进一步全面展示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训练竞赛、管理、社会服务一线师生的干事创业事迹,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策划开展“创建一流高水平体育大学奋斗中的首都体育学院”系列报道活动。前期推出了“‘走出去’路上的北京酷佩体育文化中心”系列报道,现围绕5个二级学院,陆续推出系列报道。

学院篇·“不羞涩”的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五位一体”育新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表示要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成立于2012年,其前身是2000年成立的社会体育系,是开设休闲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旅游(拟新增)等专业的教学单位。设置社会体育、休闲体育、时尚运动、小球运动、冰雪运动等5个教研室和学院办公室等部门。拥有休闲体育研究中心、社会体育研究中心和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建有休闲体育实训室、户外拓展训练基地。现为北京市冰壶协会法人、秘书长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休闲体育专业学组秘书长单位,北京市木球运动协会的秘书长单位。

截至2019年9月,学院在校学生377名,教职工共45人,其中专职教师40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3名;教授4人、副教授1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全院教职工总数的44.4%;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人,博士生在读1人,占教职工总数33.3%;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职工41人,占教职工总数91.1%。 学院党委下设5个教师党支部、2个学生党支部。现有党员57人,其中教职工党员29人,占全院党员的50.9%;学生党员28人,占全院党员的49.1%。教师党支部书记均为副教授、博士或国际级健将。

学院教师在社会体育、休闲体育、奥林匹克教育、羽毛球和国际象棋等领域处于全国研究的前沿。学院拥有世界冠军7名、奥运会亚军2名、亚洲冠军4名、洲际冠军1名、全国冠军2名,国际级健将7名、国家级健将7名、国际级裁判4名,国家级裁判8名。理论与技术并举,内涵与外延同现,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有着一支内外兼修、朝气蓬勃的教职工队伍。

一、人才培养不“羞涩”,脚踏实地,勇于创新

结合学院实际,大力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通过围绕“家国情怀”、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国庆七十周年等重大主题开展调研,并举办成果报告会、表彰会,邀请博士教师点评;每年一度举行“家庭会·十年之后……”毕业典礼、“家庭会·四年之初”开学典礼、新生入学引航等系列教育活动,连续5年举办院级党校集中教育培训,冠军教师、支部书记纷纷登上讲台,受到参训学员一致欢迎。

系统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立德树人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灵魂和根本任务。学院结合当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与新要求以及学校专业办学的实际,2017年修订完善了休闲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形成“精技术、善指导、能策划、会管理、懂经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大力培养冰雪专业人才。紧紧围绕北京冬奥冰雪人才需求及北京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需要,把握特色专业建设的导向。2016年起,学院引进高水平冰雪师资,在我校率先开设冰雪课程,并与河北民院(承德)、中体奥(北京)、太舞(崇礼)、莲花山(北京)等多家单位探索合作,开展滑雪、滑冰、冰壶、冰球、雪合战等多个项目的教学与培训。2017年本科专业增设冰雪方向,至2022年将为首都培养200余名冰雪专业人才。学院学生参加首都高校滑冰、轮滑比赛荣获单项冠军、团体亚军的好成绩。

高度重视专业实习,夯实实践基地建设。专业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并重,坚持每周实习例会制度,在各类健身俱乐部、学校、社区和体育局等建立了15家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院领导到访各个实习点,实习简讯、例会纪要记录完善,邀请校领导、实习单位负责人参加实习动员会和总结大会,实习效果明显。就业落实情况较好,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健身行业、体育培训及教育行业,较好反映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毕业论文质量逐步提高。针对近两年入学的西藏、新疆籍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的问题,学院领导主动承担其本科生指导教师任务,从学业、生活上尽量给予支持和帮助。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月小结、终稿、答辩等各个环节都有完备的检查措施,加大了论文查重力度,论文质量有较大提高,2019届毕业生吴元培论文荣获校级一等奖。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探索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在“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平台基础上,与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河北工程大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年轮流举办休闲体育专业教学交流活动,促进京津冀区域休闲体育专业学科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学院以“星星之火”创业大赛、北京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主抓手,设立专项经费,着力培养“双创”人才,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 项,有效提升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来稿: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 审核:董杰、杜向锋】